吊兰(学名:Chlorophytum comosum),是一种原产于南非的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,属于天门冬科吊兰属。它因其独特的垂挂生长习性和净化空气的能力而广受欢迎,常被用作室内装饰植物。
吊兰的叶片通常呈剑形或线状披针形,颜色为绿色,有时带有黄色条纹。它的花葶细长,顶端会形成花序,花朵通常为白色,簇生于花序轴上。吊兰喜欢温暖湿润、半阴的环境,不耐寒,适宜在生育适温20~30℃下生长。
吊兰具有很强的适应力和耐养性,适合新手养护。它可以通过扦插、分株等无性繁殖方式繁殖。吊兰还可以吸收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,被誉为“绿色净化器”。
此外,吊兰有多种品种,如金边吊兰、银边吊兰和珍珠吊兰等,这些品种在叶色和形态上有所不同,但都保持了吊兰的基本特征。吊兰不仅美观,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,在广州民间有取全草煎服治疗声音嘶哑的用途。
吊兰是一种既美观又实用的室内植物,适合摆放在居家或办公室中,增添绿意的同时也能净化空气。
吊兰的空气净化能力得到了多项科学研究的支持,主要集中在对甲醛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吸收和净化上。
甲醛净化能力:
根据中国科普网的研究,盆栽吊兰对甲醛具有显著的吸附作用,其净化速率在白天大于晚上。具体而言,白天的净化速率为每小时0.24—1.88毫克,夜间净化速率为每小时0.06—1.29毫克。
百度学术的研究也表明,吊兰对甲醛的净化速率受甲醛浓度和气体流量的影响,但光照强度对其净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。
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显示,吊兰在吸收甲醛方面表现优异,其叶片吸收甲醛的能力最强。
在封闭房间中进行的实验评估了吊兰吸收甲醛的能力,使用10%甲醛作为模型污染源,结果表明吊兰能够有效去除空气中的甲醛。
一氧化碳净化能力:
根据2024年3月28日发表的研究,吊兰能够有效吸收空气中的甲醛和一氧化碳,并释放氧气,改善室内空气质量。
美国国家航空及太空总署(NASA)的环境专家比尔·沃尔弗顿通过反复对比实验发现,吊兰在吸收空气中有毒化学物质的能力在所有实验植物中首屈一指,效果甚至超过空气过滤器。
长期净化效果:
吊兰对甲醛具有长期的净化作用,且其净化速率在白天大于晚上。
在无人房间内放置吊兰三周后,室内的甲醛平均质量浓度已低于国家标准,说明吊兰可以长期吸收甲醛。
吊兰的不同品种在养护和繁殖上有一些区别,但总体上繁殖方法相似,主要包括扦插、分株和播种等方法。
扦插繁殖:
扦插繁殖适用于春季到秋季,吊兰适应性强,成活率高。具体操作是剪取吊兰萌发的小吊兰进行扦插,准备松软、透气的基质,直接将小吊兰插入基质中,浇透水,养护在阴凉、通风且温暖的环境下。
分株繁殖:
分株繁殖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,操作简单且成活率较高。最佳时间是春季或秋季,避开炎热的夏季,因为伤口容易感染。具体操作是将吊兰母株从盆中取出,去掉旧土及腐烂的根系,然后将老根切掉,保证分株出来的植株带有2个茎,这样栽种后成活率较高。
播种繁殖:
播种繁殖主要在每年的3月份进行。
不同品种的养护:
吊兰的不同品种如金边吊兰、黄边吊兰、银边吊兰等,虽然在繁殖方法上相似,但在养护上可能会有所不同。例如,金边吊兰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净化空气的特点,适合家庭盆栽养殖。而佛珠吊兰则需要控制湿度在50%到60%之间,以确保其健康生长。
吊兰的药用价值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证实。吊兰具有多种药理作用,包括抗菌、抗炎、保肝、止咳祛痰、平喘镇静、降血压、降血脂、抗动脉粥样硬化、抗肿瘤以及抑制过敏反应等。
具体来说,吊兰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被发现具有显著的抗菌和抗炎作用,例如石吊兰素可以保护人肺泡上皮细胞免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侵害,并且对颈部淋巴结核有一定的疗效。此外,石吊兰素还被发现可以通过增加敏感药物的杀菌活性来抑制耐药性,推测其可能具有调理和修复损伤肺部组织的作用。
在止咳祛痰和平喘镇静方面,石吊兰水煎剂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均显示出良好的效果,能够有效抑制咳嗽并增加气管中的酚红含量。石吊兰素静脉或肌内注射可显著降低血压,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动中枢α肾上腺素受体的作用强于激动β肾上腺素受体。
此外,石吊兰还具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,其脂肪酸成分能够影响血脂代谢,降低胆固醇吸收,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。在抗肿瘤方面,石吊兰醇提液对荷S180实体瘤小鼠进行体内实验时发现,该醇提液可以恢复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,推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刺激T细胞产生大量的白细胞介素2(IL-2),从而杀伤肿瘤及异常增生细胞。
石吊兰还被发现具有抑制过敏反应的作用,其黄酮类化合物二氢杨梅素(DMY)能够上调小鼠直肠温度、抑制腹泻的发生,并降低血清特异性免疫蛋白E(IgE)等水平,减轻过敏反应。
要成功繁殖吊兰,可以通过扦插和分株两种方法。以下是详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:
选择合适的时间:扦插繁殖可以在春季到秋季进行,这是吊兰生长旺盛的季节。
剪取枝条:从健康的吊兰植株上剪取长度约为2-3厘米的枝条,保留顶部的叶片。
处理枝条:将枝条底部斜切45度角,去除多余的叶子和底部的叶片。
使用根激素:建议使用1,000 ppm的IBA溶液浸泡切口1至4小时,以促进早期、均匀的根系生长。
土壤准备: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,EC值在0.75至0.80 mmhos之间,pH值在5.5至5.8之间。
保持适宜温度:扦插后保持土壤温度在68至72°F(20至22°C)直至可见根系。
喷雾保湿:扦插初期要大量喷雾,以防止脱水。4至5天后减少喷雾,避免介质中积水过多。
施肥:当可见根系时开始施肥,初始浓度为75至100 ppm氮,随着根系发育增加至150至200 ppm氮。
选择合适的时间:分株繁殖同样适合在春季到秋季进行。
分离植株:将吊兰植株从盆中托出,注意保持根部的完整性,剪除枯朽的叶梢和叶柄。
消毒处理:剪除枯朽部分后,可用多菌灵、托布津等杀菌剂涂抹伤口进行消毒。
重新种植:将分离出的健康植株重新种植到土壤中,确保每个分株都带有至少三个茎。
选择健康的植株:无论是扦插还是分株,都应选择生长茁壮、根系完整的健康吊兰进行繁殖,以提高成功率。
避免过度湿润:在扦插和分株过程中,要避免介质过湿,以防根腐和其他疾病的发生。
定期检查:在繁殖过程中,定期检查植株的生长情况,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。
吊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表现和适应性研究显示,吊兰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。它喜欢温暖、湿润、半阴的环境,对土壤的要求不严,但最好生长在肥沃、疏松、排水性好的沙质土壤中。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到25摄氏度,冬季温度需要保持在5摄氏度以上,以避免冻害。
吊兰对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,可以在透气排水、疏松肥沃、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生长,pH值在6到7之间为宜。盆栽用土可以使用腐叶土或泥炭土,并与园土混合。此外,吊兰也可以在沙壤土、腐殖土、泥炭土或细沙土加少量基肥的土壤中生长。
吊兰对光线的要求不严,一般适宜在中等光线条件下生长,亦耐弱光。它较耐旱,但不耐寒,因此在冬季需要特别注意保暖。